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施工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
作者:周邦华,…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4 14:14:12  文章录入:ArticleInput  责任编辑:ArticleInput

外窗口,可以及时完成企业和工商、税务、社保、业主、监理、分包等之间的资料传输,既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企业的对外运转效率。同时,也要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集防入侵、防病毒、传输加密、认证和访问控制于一体的,包括有较完备安全制度的,动态的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信息化建设的第二个层次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一体化系统或集成系统,它进行的信息管理从总体出发,全面考虑、保证各种职能部门共享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度,保证数据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依靠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收集、分析、应用、共享,只有集中统一化,才能成为企业的可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只是计算机的应用,关键是要有各类管理软件组成的子系统的支持。如以财务管理、经营计划、人力资源、客户关系管理等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以计划进度控制、估算与费用控制、采购管理和材料控制、质量控制、费用/进度综合监测、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施工管理、合同管理、项目财务管理、项目电子文档管理系统、项目管理信息协同平台等为核心的综合项目管理系统;提高方案优化和工程设计水平,提高设计信息共享与复用性的工程设计集成化系统。通过这些软件的应用实现整个企业层面和项目层面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提高施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信息化建设中的知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第三个层次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技术等资源的扩散和创新。当前的企业信息化已经不只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要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必须具有将信息所带来的短暂竞争优势转化成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必须拥有捕捉信息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来源于企业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即企业的知识化,企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管理为手段的知识、技术等资源的扩散和创新。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和传播,而是利用组织智力或知识资产创造价值的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显性知识的透明化。一般来讲,企业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包括企业的各种规章、工作流程、商业计划与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等等。显性知识一般能通过计算机进行整理、归档和储存。(通过采用编码和分类技术,利用信息网络,使之非常容易被检索和查阅。)企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及时地获知企业中最新的知识变更,如规章制度的修订、企业重要事件的发生、工程项目管理新理论和新方法等。对于企业的新员工,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迅速地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很快就可以熟悉环境,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中来。

    二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化。隐性知识侧重于企业及员工在工作中积累的一些方法和经验,主要储存在人们的大脑里。对隐性知识的识别和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难点。在传统的施工企业中,很多缺乏经验的项目管理人员依然是在实践的失败中积累自己的经验,给工程项目带来损失的同时,也阻碍了本人的发展速度。对此,企业可以通过人员间的交流,辅之以定期的培训,由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将工作中的知识积累制作成文档或者PPT,通过培训传授给其他人员。也可以通过MSN,Chatting Room等即时通讯工具,使各项目部及公司总部员工之间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及时沟通,使员工围绕这些主题进行讨论,群策群力,帮助找到一个较为满意的解决办法,避免盲目施工带来的诸多损失。同时,企业应注意将各种途径表现出来的有价值隐性知识及时归纳总结,编成案例库或流程规范等,从而将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供公司及其他项目部参考借鉴。

    三是知识创新的持久化。对于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依赖于固有技术和知识的竞争优势都是短暂的。为了不让竞争优势随着原有知识价值的贬值而消逝,企业应当拥有对知识持久创新的能力。知识创新不是单纯的依靠知识管理工具来提供,更多的是要依靠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发挥,依靠的是有创新精神的人,因此知识创新的关键在于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将创新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使员工将创新作为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的追求,这也是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源泉。要达到对员工的激励目的,必须具有相应的奖惩机制。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容易量化的指标,如员工在系统平台中为其他员工存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数量和质量,对知识共享平台建设的合理化建议数目,将新理论、新工具应用于实践的成功案例等对员工的创新情况进行考核结合相应的激励措施来增强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相互帮助和交流知识经验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员工知识创新的欲望,使企业朝着学习型组织的方向良性发展最终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